资兴市论坛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炎症仅供参考
TUhjnbcbe - 2020/10/7 12:31:00

一.出血

血管壁通透性增强/血管壁破裂

1.概念:血液从心脏,血管逸出

2.类型

按有无病分为:生理性出血:月经

病理性出血

按血液逸出机制:破裂性出血(反正血管破了),漏出性出血(血管没问题,就是通透性增强)压力大。红细胞被挤出。炎症,血管壁损伤,如烧伤,凝血功能障碍

按出血部位:内出血,外出血

3.外出血:血液到达体外如:鼻血,咯血,尿血,呕血

瘀点-紫癜-瘀斑

4.内出血:心包腔,胸腔,腹腔,关节腔,软组织血肿

血肿:组织内局限性的大量出血

二.血栓形成

l典型病:经济舱综合症,E-栓塞

l血栓形成:活体心血管内,血液发生凝固或某些有形成分凝集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所形成的固体质块称为血栓

l血液正常流动三个标准:内膜完整,正常的血流状态,正常的凝血功能

l血栓形成条件:心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动脉粥样硬化),异常血流状态(涡流),血液高凝固性(先天凝血因子缺乏,脱水,喝水少,手术后的血小板增加(凝血功能增加,手术后要适量运动),内皮细胞受损,恶性肿瘤,),

l血栓的类型

1.白色血栓(血栓头部)

2.血流较快时形成,多见于心瓣膜

3.主要由血小板,少量纤维蛋白组成

4.肉眼观呈灰白色,与心血管壁紧密相连

2.混合血栓血栓体部

3.红色血栓

多见于静脉,易脱落,构成静脉血栓尾部,

5.微循环血栓(透明血栓)

l血栓结局

溶解(小血栓可,且溶解有好有坏)

机化-再通(易钙化)

栓塞

影响:利:止血

弊:1.阻塞血管:

动脉内血栓形成:缺氧,缺血引起机体适应,损伤,坏死,萎缩坏死(梗死)

静脉内:淤血,水肿,出血,坏死

2.心瓣膜赘生物(血栓):瓣膜病

3.血栓脱落-栓塞-梗死

4.广泛出血dic(弥漫性)

三.栓塞

1.概念:循环血液中出现不溶于血的异常物质,随血流运行阻塞血管腔称为栓塞,该异常物质为栓子(固,液,气)

如:逆行性栓塞:罕见的情况下会发生逆行性栓塞,如下腔静脉内的栓子,在剧烈咳嗽、呕吐等胸腔内压力骤增,可能逆血流方向运行,栓塞下腔静脉所属分支。术后患者一定要防止大便干燥,术后易形成血栓,加之不运动,肠蠕动变慢,大便排不出,硬排,逆性。

本身存在房室间隔缺损

ü血栓栓塞:

1.肺动脉栓塞:栓子95%以上来自下肢

中小分支栓塞,不引起严重后果

肺动脉大分支及主干-呼吸循环衰竭-猝死

肺动脉大分支及主干,肺动脉内阻力急剧增大,致急性右心衰,猝死

肺栓塞刺激迷走神经引起肺动脉,冠状动脉,支气管动脉,支气管痉挛导致窒息,右心衰

2.体循环栓塞80%来自于左心

部位:脑,脾,肾,下肢

ü脂肪栓塞(脂滴阻塞小血管)

常因长骨骨折,脂肪组织严重烧伤挫伤

ü气体栓塞

1.概念:大量空气迅速进入血液循环(空气栓塞)或原溶于血的气体迅速游离,形成气泡阻塞心血管(减压病,沉箱病)

ü羊水栓塞

ü细菌栓塞,肿瘤细胞栓塞

四.梗死

1.概念:器官或局部组织由于血管阻塞,血流停止导致缺氧而发生的坏死/梗死:局部组织由于血液供应迅速中断而引起的缺血性坏死

2.原因:动脉阻塞,血管受压闭塞,动脉痉挛,且侧枝循环不可行

3.梗死形成的条件

动脉血供应阻断,供血血管的类型(单一血供较双重血供易)

局部对缺血敏感度(耐受性:骨骼肌大于心肌大于神经细胞)

局部含氧量,血管发生阻塞的速度

4.梗死肉眼观形状

锥体形:脾肾肺

地图形:心肌

节段形:肠

5.梗死的质地

凝固性坏死(组织致密,蛋白质多):心肝肾脾

液化性坏死:脑,胰腺

6.梗死的类型

按其含血量多少分为:贫血性梗死(灰白),出血性梗死(暗红)

五.贫血性梗死(白色梗死)

发生于组织致密,侧枝循环少如心脾肾

贫血性梗死:动脉分支阻塞,局部组织缺血缺氧

重要器官梗死病变:心脾肾

病理变化:肉眼灰白色,质硬

锥体(脾肾)

地图形或不规则形(心)

不规则形(脑)

镜下:轮廓尚存

六.出血性梗死(红色梗死)

前提条件:脏器高度淤血淤血(静脉和毛细血管,缺氧,)组织疏散,双重血供

重要器官:肺,肠

光镜下:组织轮廓模糊,血管扩张充血

贫血性梗死

出血性梗死

器官

心,脾,肾

肺,肠

条件

组织致密,侧枝不丰

组织疏松,严重淤血

形态

灰白/灰*,边缘出血带

暗红出血

七.败血性梗死(含细菌的栓子)

常见病变: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

八.梗死对机体的影响(取决于梗死大小,部位,有无细菌感染)

?脾(刺痛)肾(腰痛,尿血):小范围影响不大。

?心脑:危及生命

?肺肠+腐败菌(坏疽)

肺:胸痛,咯血大肠:穿孔,腹膜炎

九.梗死结局

溶解,吸收,机化,包裹,钙化

十.炎症

概念:血管系统的活体组织对各种致炎因子发生的以防御为主的局部反应组织(引起损伤都会引起炎症)

炎症局部基本病理变化

变质渗出增生

1.一般病变早期以渗出(复杂的反应)变质(损伤)为主,后期增生(修复)为主,但三者相互联系,相互转化

2.变质是损伤性过程,渗出是对损伤的防御,增生是修复

渗出:炎区血管内液体细胞,通过血管壁进入组织间隙

3.变质:变性和坏死(形成战场)

形态:实质:水肿,脂肪变性,坏死

间质:粘液样变性,纤维素样坏死

4.渗出(战士抵达战场)

炎症局部血管内液体成分,纤维素等蛋白质和各种炎症细胞通过血管壁进入组织,体腔,体表的过程叫渗出

渗出是炎症最具特征性的变化(防御)

5.渗出液与漏出液比较

渗出液

漏出液

血管通透性

增加

正常

蛋白质含量

蛋白质类型

免疫蛋白加白蛋白,球蛋白

白蛋白

纤维素

6,增生(限制扩散和修复)

实质细胞增生:粘膜上皮细胞,腺体

间质细胞增生:巨噬,内皮,成纤维,常伴纤维结缔组织增生

7.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

某一炎症性疾病局部病变往往以其中一种病变为主

病毒性肝炎——变质

急性肾炎——增生

化脓性炎症——渗出

病变早期(急性炎症)往往以变质,渗出为主,后期(慢性炎症)多以增生为主

8.炎症局部表现

红肿热痛,机能障碍

9.炎症全身表现

发热,白细胞数目增加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1
查看完整版本: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炎症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