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兴市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热点访谈周达新欧洲左心耳封堵共识更新 [复制链接]

1#

导读


  医院周达新教授就左心耳封堵的最新欧洲共识、房缺患者超早期干预是否需要进行左心耳封堵、如何完善卒中评估、我国目前临床路径特点及实践问题等话题进行了访谈。

医学网


  本次欧洲共识更新首次提出房缺患者超早期干预进行左心耳封堵这个概念,请您从结构性心脏病专家角度谈一下,如何帮助广大的医生来解读这个内容?

周达新教授


  本次欧洲左心耳封堵共识将房缺患者左心耳封堵证据进行了推荐,我认为非常好且及时。左心耳是一个附属结构,房颤情况下容易形成血栓,血栓脱落以后容易引起动脉栓塞性疾病,例如:下肢动脉栓塞、肾动脉栓塞、肠系膜动脉栓塞、冠状动脉栓塞,严重会引起脑动脉栓塞,卒中是常见、危害最大的并发症。因此,预防左心耳血栓形成可能会减少血栓栓塞事件的发生。


  根据房间隔缺损流行病学调查报告显示,三十五、六岁以后进行矫形、介入手术或外科手术,这些病人房颤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人,或是在此之前手术的患者,矫形后的患者,一旦发生房颤,再行左心耳封堵术就非常困难。临床上经常会遇到这种情况,房间隔缺损并发左心房扩大或房性早搏患者,遇到这种情况我们会建议患者先行左心耳封堵术,再做房间隔封堵,这是一种预防性治疗手段。从理论上来讲,既完成了对房间隔缺损的治疗,又预防了房颤的血栓发生。这对患者来而言无论从手术次数,还是经济学角度、并发症发生概率等方面来讲都是有益的。


  欧洲左心耳封堵共识更新,为临床增添了一份证据,使我们在与患者沟通中更有底气。临床中我们也做了大量的工作,我非常赞同此次更新。目前国内尚缺乏中国人房间隔缺损和左心耳封堵术的临床证据,这是今后努力工作方向。

医学网


  您曾提到了对于房颤患者而言,血栓的起源在左心耳,应该进行积极的干预,未来可能会扩大这类患者的适应证吗?

周达新教授


  这要借鉴卵圆孔未闭(PFO)手术,PFO与反常栓塞或脑卒中的危险性呈显著的正相关,PFO发生血栓栓塞事件的相对危险性是正常的4倍,PFO并发房间隔瘤发生血栓栓塞事件的危险性是正常的33倍。近年来,国外“随机对照试验”启示,PFO封堵术有助于预防缺血性脑卒中。目前左心耳封堵术作为一种预防性的手术,仍需要10年、20年甚至长期随访的证据,需要我们不断地积累证据去证明目前的观点是正确的。

医学网


  目前卒中风险评分仍然不完善,有部分专家建议考虑将心耳的血流速度、心耳解剖结构、心耳云雾影/血栓等参数纳入到非瓣膜房颤患者的评分中,您怎么看待这类观点?

周达新教授


  国外PROTECTAF研究、PREVAIL研究,还有ACP研究等都把左心耳自发显影排除在外。左心功能差、舒张功能差,血流入左心房的流速慢,流到左心耳的血流速度减慢,封堵器置入后表面容易形成血栓,即DRT,会影响临床的结果。而临床上容易形成血栓的病人是最需要做左心耳封堵介入治疗,相应风险肯定增大。真实世界研究中,这种病人应该纳入行左心耳封堵。


  临床上经常会遇到病人没有高血压、没有明显的心衰、没有糖尿病、不是高龄,但左心耳形成血栓发生卒中。这些病人在发生卒中之前,风险评分是0。发生卒中以后,风险评分2分。目前评分系统还需要完善,对于没有糖尿病、没有高血压、没有心衰等危险因素发生卒中的病人,没有高血压应该加1分,没有糖尿病应该加1分,没有心衰的应该加1分等。加上2分应该是6分到8分。恰恰这种病人是最危险的病人,而不是没有危险因素都是0分,所以,我认为未来风险评分系统是需要日趋完善。

医学网


  请您谈谈《中国经导管左心耳封堵术临床路径专家共识》与欧美指南或者专家共识相比,具有什么特点?

周达新教授


  该路径的编写,凝结了多个心脏病学中心的努力和智慧,内容涵盖了左心耳封堵术的适应证、术前患者评估、器械准备、术中操作、术后抗凝选择、并发症的发现和处理、后续的随访等各个方面,内容丰富详尽。希望路径可以成为我们一线临床的重要指导,明确左心耳封堵术的适应证,规范指导术中操作,提高手术成功率,提高围手术期管理,减少并发症的产生。我们团队发布的左心耳封堵临床路径主要强调可操作性,国外指南注重强调背景知识和适应证。临床医生想开展手术,根据临床路径的指导,就能够做手术,很快可以成为一名术者,这就是临床路径发布的初衷和目的。


  周达新,现为医院、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心内科主任医师;导管室副主任,结构性心脏病、肺动脉高压专科主任,博士研究生导师。从事结构性心脏病,包括:瓣膜病、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肺血管疾病、心律失常介入治疗的研究和临床工作。


  现任中华医学会结构性心脏病学组副组长,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病分会结构性心脏病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分会左心耳封堵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药学会理事,上海市药学会临床药物治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委员,上海市心血管病学会结构性心脏病学组副组长,东方心脏病学大会结构论坛坛主,卫计委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培训基地主任,《中国临床药学杂志》常务编委,上海医药杂志编委。


  起草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专家共识,起草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团队建设专家共识参加制订中国结构心脏病诊疗指南,起草房间隔介入治疗专家共识,参加制定中国肺动脉高压诊疗指南,参加制定中国先天心脏病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治疗专家共识。卫计委心血管病介入治疗考试命题专家。


  从事心血管内科一线临床工作,在国内率先开展经皮主动脉瓣介入治疗术,在国内率先开展经皮肺动脉瓣介入治疗术,在国内率先开展经皮二尖瓣反流介入治疗术,在国内率先开展经皮主动脉瓣、二尖瓣瓣周瘘介入治疗术,在国内率先开展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在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主动脉瓣周瘘,特别是大房缺的介入治疗方面处于领先地位,多次在国外进行演讲(巴黎、新加坡、香港、法兰克福、迪拜、埃塞俄比亚,台湾),多次在国、内外的学术会议上进行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手术的演示(美国、台湾)。目前主要从事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肺动脉高压治疗、心律失常治疗、冠心病的治疗、高血压病、心功能不全以及临床药理的研究和科研工作。


  参加制定中国结构心脏病诊疗指南,参加制定中国肺动脉高压诊疗指南,参加制定中国先天心脏病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治疗专家共识。


  主编《结构性心脏病介入诊疗病例解析》,主编《经导管心脏瓣膜治疗术》,主编《肺动脉高压治疗学》,副主编《疑难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与图解》,主译《对付心脏疾病50法》,参加《实用内科学》《实用心脏病学》《老年心脏病学》等书编写工作。


  以第一完成人获得上海市科委课题3项,其中重点课题一项。《产学研》课题一项,在国内、外期刊专业刊物上以第一作者名义发表论文近60余篇论文,被SCI收录16篇,EM收录1篇。并多次获得各种专业机构与学会的奖励,年获得中华医学会中华内科杂志、中华医学会编委会、美国JAMA杂志中文版编委会联合征文二等奖,东方心脏病大会征文二等奖。主编图书《结构性心脏病介入诊疗病例解析》获得华东地区科技图书二等奖。年东方心脏病学大会征文二等奖,年东方心脏病学大会征文三等奖。年以第一完成人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推荐阅读

热点访谈|李毅刚:一站式手术领跑世界临床应用前景一片光明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转载请注明医学网

长按识别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