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学习任务是
第八节感染性心内膜炎病人的护理
感染性心内膜炎
是心内膜表面的微生物感染,伴赘生物形成。赘生物是大小不等、形状不一的血小板和纤维素团块,内有微生物和炎症细胞。瓣膜是最常受累部位,间隔缺损部位、腱索或心壁内膜也可发生感染。
病因及分类
感染性心内膜炎主要是由链球菌和葡萄球菌感染。
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病原体主要为金黄色葡菌球菌。
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病原体以草绿色链球菌---最多见。
症状
发热:发热是感染性心内膜炎最常见的症状。
非特异性症状:(1)脾大(2)贫血(3)杵状指/趾
动脉栓塞:赘生物引起动脉栓塞可发生在机体的任何部位,如脑、心脏、脾、肾、肠系膜及四肢。脑栓塞的发生率最高。
体征
心脏杂音:80%~85%的病人可闻心脏杂音。
周围体征:微血管炎或微栓塞所致,多为非特异性。包括①淤点,可出现于任何部位,以锁骨、皮肤、口腔黏膜和睑结膜常见。②指、趾甲下线状出血。③Roth斑,多见于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表现为视网膜的卵圆形出血斑,其中心呈白色。④Osier结节
并发症
心力衰竭:是最常见并发症,主要由瓣膜关闭不全所致,以主动脉瓣受损病人最多见。其次为二尖瓣受损的病人,三尖瓣受损的病人也可发生。各种原因的瓣膜穿孔或腱索断裂导致急性瓣膜关闭不全时,均可诱发急性左心衰竭。
心肌脓肿:常见于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病人,可发生于心脏任何部位,以瓣膜周围特别在主动脉瓣环多见,可导致房室和室内传导阻滞。可偶见心肌脓肿穿破。
急性心肌梗死:多见于主动脉瓣感染时,出现冠状动脉细菌性动脉瘤,引起冠状动脉栓塞,发生急性心肌梗死。
化脓性心包炎:主要发生于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病人,但不多见。
细菌性动脉瘤:多见于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病人,发生率为3%~5%。一般见于病程晚期,多无自觉症状。受累动脉多为近端主动脉及主动脉窦,脑、内脏和四肢,可扪及的搏动性肿块,发生周围血管时易诊断。如果发生在脑、肠系膜动脉或其他深部组织的动脉时,常到动脉瘤出血时才可确诊。
迁移性脓肿:多见于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病人,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病人少见,多发生在肝、脾、骨髓和神经系统。
神经系统:神经系统受累表现,约有1/3病人发生。
肾脏:大多数病人有肾损害:①肾动脉栓塞和肾梗死,多见于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病人。②局灶性或弥漫性肾小球肾炎,常见于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病人。③肾脓肿,但少见。
辅助检查:血培养是诊断菌血症和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最有价值的方法,药物敏感试验可为治疗提供依据。超声心动图超声心动图发现赘生物、瓣周并发症等支持心内膜炎的证据,对明确诊断有重要价值。尿液检查肉眼血尿提示肾梗死。
治疗原则:抗微生物治疗治疗原则,早期、充分、大剂量、长疗程、静脉给药为主,选用杀菌性抗生素。药物选择本病大多数致病菌对青霉素敏感,可作为首选药物。手术治疗有严重心脏并发症或抗生素治疗无效的病人,应考虑手术治疗。
护理措施
一般护理:保持室内环境清洁整齐,定时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新鲜。注意防寒保暖,保持口腔、皮肤清洁,预防呼吸道、皮肤感染。
饮食护理:高热可引起的机体消耗,要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半流食或软食,注意补充蔬菜、水果,变换膳食花样和口味,促进食欲,补充营养。
发热护理:高热病人应卧床休息,给予物理降温如温水擦浴、冰袋等,及时记录降温后体温变化。病人高热、大汗要及时补充水分,必要时注意补充电解质,记录出入量,保证水及电解质的平衡。注意口腔护理,防止感染,增加食欲。
病情观察:注意观察脏器动脉栓塞有关症状,如病人肢体活动情况、协调动作如何、神志意识变化等。
正确采集血标本
正确留取合格的血培养标本,对于本病的诊断、治疗十分重要。留取血培养标本方法如下:
亚急性:未开始治疗的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病人应在第一日每间隔1小时采血1次,共3次。如次日未见细菌生长,重复采血3次后,开始抗生素治疗。已用过抗生素病人,应停药2~7天后采血。
急性:急性感染心内膜炎病人应在入院后3小时内,每隔1小时1次共取3个血标本后开始治疗。每次取静脉血10~20ml,作需氧和厌氧培养,至少应培养3周。必要时培养基需补充特殊营养或采用特殊培养技术。
健康教育
1.提高病人依从性。
2.告诉病人在就诊时应向医生讲明本人有心内膜炎病史,在实施口腔内手术如拔牙、扁桃体摘除,上呼吸道手术或操作及生殖、泌尿、消化道侵入性检查或其他外科手术前,应预防性使用抗生素。
3.指导病人预防感染,嘱咐病人平时要注意防寒、保暖,保持口腔及皮肤清洁,不要挤压痤疮、疖、痈等感染病灶,减少病原菌侵入机会。
4.帮助病人掌握病情自我观察方法,如自测体温,观察有无栓塞表现等定期门诊随诊,有病情变化及时就诊。
5.争取病人家属支持,鼓励协助病人积极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