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兴市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房颤中心丨我院房颤中心联合神经内科完成脑 [复制链接]

1#

我院房颤中心联合神经内科完成

脑栓塞保护装置下左心耳封堵术一例

GUIDE

导读

年4月22日,我院房颤中心(暨心脏内科电生理专业组医疗团队)联合我院卒中中心彭超主治医师团队、麻醉手术中心、放射科、超声心动图室等多科协作,在脑栓塞保护装置下行左心耳封堵术一例。

患者术后恢复良好,于年4月28日顺利出院。

(左起:介入护士室护士、神经内科彭超主治医师、心脏内科郎勇副主任医师、心脏内科杜荣生副主任医师、介入手术室护士)

01

病史及查体

患者男性,77岁,3月前因"反复胸闷,心累10+年"于我科住院诊断为心房颤动,心功能不全,拟行射频消融治疗,术前经食道超声(TEE)评估示:左心耳血栓形成,故暂停手术,给予标准抗凝治疗方案后出院,门诊随访。

规范抗凝治疗3月后,再次复查TEE显示:左心耳血栓仍然存在,为进一步诊治于年4月12日入院。

入院查体:心界扩大,心律不齐,胸骨左缘第4、5肋间可闻及3/6级吹风样杂音,双下肢水肿。

既往:冠心病、糖尿病、痛风。

02

心电图

心电图示:房颤心律

03

冠脉检查

患者年在我院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示:

LM未见异常

LAD开口及近段轻度狭窄约50%;

LCX中段轻度狭窄约30%

RCA中段斑块形成,轻度狭窄20-30%。

(冠状动脉示意图-图片源于网络)

04

心脏彩超

常规超声心动图

01

4月14日常规超声心动图示:

双房右室增大

室间隔稍增厚

三尖瓣反流(极重度)

二尖瓣反流(轻度)

经食道超声心动图

02

4月16日经食道超声心动图(TEE)示:

左心耳大小正常,靠左心耳心尖部可见16*7mm的中等回声征象,轻微活动。

05

CHAS2DS2-VASc评分

评估患者相关危险因素,CHAS2DS2-VASc评分为4分,患者有较高的卒中风险。

06

HAS-BLED评分

患者HAS-BLED评分为1分。

07

初步诊断

1.心房颤动

2.冠状动脉性心脏病心脏长大三尖瓣反流(极重度)心功能Ⅲ级

3.左心耳血栓形成

4.2型糖尿病

5.痛风

6.痛风性关节炎

7.颈动脉硬化症

01

房颤中心专科评估

患者持续性心房颤动,心功能不全,根据CHAS2DS2-VASc评分为4分,左心耳血栓形成,经标准规范抗凝治疗血栓仍存在,有较高的卒中风险。结合患者超声心动图,患者三尖瓣重度反流、心房纤颤、左心耳内血栓,可在体外循环下行心脏瓣膜置换术+房颤消融术+左心耳切除术。

02

心脏外科协助诊疗

心脏综合病房心脏外科医疗组协助诊疗,参与患者评估后与患者及家属充分沟通。

患者及家属经考虑后拒绝行体外循环手术,为了避免栓塞风险影响远期的生活质量,选择经皮左心耳封堵术。

03

卒中中心专科评估

卒中中心--神经内科医疗组长彭超医师参与手术评估,查看患者颈部血管三维重建:双侧颈总动脉分叉处、颈内动脉管腔轻度狭窄;主动脉弓、左颈动脉起始部位轻度钙化,管腔无狭窄,无明显神经介入手术禁忌。

04

联合手术团队

经房颤中心(心脏内科)、卒中中心(神经内科)组成“联合手术团队”审慎考虑,反复讨论手术的必要性和安全保障措施,一致认为:我院房颤中心经皮左心耳封堵技术成熟,可在在脑栓塞保护装置下行左心耳封堵术。

联合团队共同拟定手术方案并与患者及家属充分沟通,知情同意后于年4月22日行“脑保护装置下行左心耳封堵术”。

联合手术团队在心脏内科专家冉迅主任的指导和组织下,由房颤中心郎勇副教授、杜荣生副教授、陈丽萍主治医师(超声心动图医师)和神经内科彭超主治医师及放射技师、介入护士共同组成。

01

双侧颈动脉造影

患者平卧,全麻成功后,由神经内科彭超医师为患者行经双侧股动脉入路置入导管(左侧股动脉-左侧颈总动脉,右侧股动脉-右侧颈总动脉)行双侧颈动脉造影评估颈动脉和脑血管通路,分别从双侧引导导管置入保护伞(脑保护装置)到达双侧颈内动脉C1段末端,造影无移位。

(神经内科医师彭超医师术中)

(封堵前左侧颈动脉造影)

(封堵前右侧颈动脉造影)

03

房间隔穿刺

在栓塞保护器提供的保障下,心脏内科郎勇副主任医师和杜荣生副主任医师开始进行左心耳封堵术。

(郎勇副主任医师、杜荣生副主任医师手术中)

穿刺右股静脉,植入扩张管,食道超声(TEE)引导下行房间隔穿刺,左前斜下操控导丝直接进入左上肺静脉,避免导丝进入左心耳。

(TEE引导下房间隔穿刺)

04

左心耳造影

猪尾导管导引下心耳开口部轻推造影剂造影显示左心耳,避免血栓脱落,造影结果示:左心耳菜花型,左心耳开口25mm。

(左心耳造影)

05

左心耳封堵

为确保封堵器一次放置成功,避免位置调整和器械更换,手术团队反复讨论封堵策略,在平衡封堵效果和伞器稳定性的考量之下,选择LAmbre-左心耳封堵器。

(LAmbre封堵术器释放)

(术中放置封堵器后牵拉试验,固定盘稳固无位移)

(封堵器释放护造影无残余分流)

06

术后评估-食道超声

左心耳封堵器释放后,由陈丽萍主治医师再次进行经食道超声评估:血流、成型以及周围组织关系评估均无异常,封堵器稳定,成型良好,无残余分流,未妨碍二尖瓣开闭,封堵效果达到预期。

(封堵器释放后经食道超声评估)

07

撤出脑保护装置

左心耳封堵完成后,由神经内科彭超主治医师再次行双侧颈动脉造影,显示:保护伞无移位,撤出保护伞干净未见异物,双侧颈内动脉未见狭窄,手术顺利结束。

(封堵后左侧颈动脉造影)

(封堵后右侧颈动脉造影)

(术毕撤出的脑保护装置,保护装置未见血栓)

01

关于卒中

卒中俗称“中风”,是神经系统常见疾病之一。在我国,由卒中导致的死亡、伤残现象仍然普遍存在,据《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统计,年我国每5位死者中至少有1人死于卒中,占我国居民总死亡率的22.3%。

02

关于心源性卒中与房颤

在我国卒中患者中近70%为缺血性卒中(俗称“脑梗”“中风”),心源性卒中作为缺血性卒中的主要类型之一,大部分心源性卒中主要原因为房颤所致,房颤患者发生脑栓塞的风险是非房颤患者的5.6倍,50~59岁患者因房颤所致的脑卒中每年发生率为1.5%,而80~89岁者则可升高到23.5%,每5-6位脑卒中患者就有1名存在房颤。

房颤引发卒中的“三高”特点:高致残率、高病死率、高复发率,如果不能及时救治,可能危及生命。

03

关于左心耳

心耳是心脏的一部分,是从左、右心房伸出的囊袋样结构,因形似耳朵而得名。左心耳是沿左心房前侧壁向前下延伸的狭长、弯曲的盲端结构,内有丰富的梳状肌及肌小梁,其表面凹凸不平不光滑,在此处血流速度减慢,而且很容易产生旋涡,是血栓的好发之地。

有研究表明:非瓣膜性房颤患者90%的血栓产生于左心耳内。

了解更多,可点击图片或文末“往期推荐”

-《心动不容忽视,警惕小鹿乱撞》《捂住“心脏的耳朵”,让“心花怒放”》

01

关于房颤中心

我院房颤中心是国家标准房颤中心示范中心,筹建于年10月,年6月成为“四川省房颤中心联盟建设单位”,是心源性卒中防治基地,年3月通过全国心血管疾病管理能力评估与提升工程(cardiovasculardiseasequalityinitiative,CDQI)”评估被评定为“国家标准化房颤中心-示范中心”。

我中心对房颤治疗标准化、规范化,在区域内有一定的辐射能力和影响力,已形成房颤专病诊治区域网络体系。

02

关于卒中中心

我院于年正式加入中国卒中学会卒中中心联盟,带动周边地区卒中患者规范化管理。上医院院本部一体化管理,是四川省神经内科质量控制中心主任单位,对复杂脑血管疾病诊疗具有领先水平。

我院卒中团队能独立完成脑血管造影、静脉溶栓、动脉取栓等诊疗技术,中心以神经内科医师、神经外科医师为主体,卒中诊疗相关骨干医师共同建立“卒中救治小组”,中心制度健全,流程规范,医疗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与院本部接轨,“一体化”管理,实施双向转诊机制,建立卒中诊治“绿色通道”,为区域卒中患者服务。

03

关于上锦“心脑联盟”

“心脑不分家”-我院心脏内科与神经内科强强联合,年加强沟通与合作,共同组建“心脑联盟”,实施心脑同治。

“心脑联盟”以“健康为中心”,结合神经内科和心血管病学科优势,实现信息互通、患者转诊、科研教学、资源共享联动机制,“以患者为中心”满足健康需求,心脑同治合作共赢,共同做好心脑血管疾病的慢病管理。

04

上锦“心脑联盟”主要专家信息

01

专家简介

曾智主任医生博士生导师

上锦心脏内科指导教授

医院内科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上锦心脏内科指导教授。

目前担任中华医学会内科学分会副主委;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医师分会常委;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分会结构性心脏病委员会副主委;亚太心血管协会结构性心脏病副主委;四川省心血管分委会副主委;成都市医学会心血管专委会主委;《中华心血管病杂志》、《JACC杂志中文版》等近十家杂志编委。

冉迅主任医师

心脏综合病房主任

博士,心脏内科主任医师,现担任心脏综合病房主任,心脏内科结构性心脏病专业组长,房颤中心负责人,心脏内科医疗组长。

从事心血管疾病诊治工作18年,从事心血管介入诊疗工作13年。擅长心血管内科常见病、多发病和疑难病的诊断和治疗,擅长冠心病和先天性心脏病的介入治疗,包括急诊冠状动脉造影和支架术,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PFO、肺动脉瓣狭窄的介入治疗等,以及经皮左心耳介入封堵预防心房颤动所致的血栓栓塞等。

现任省级医学会心血管分会委员,介入心脏病学会委员,结构性心脏病学会委员,全国肺动脉高压学会委员。

邹晓毅教授

神经内科科室主任

医学博士,教授,现任我院神经内科科室主任。

同济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毕业,年就职于医院神经内科工作至今,历任神经内科住院医师、住院总医师、讲师、副教授、教授。曾于年到瑞典隆德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先后在美国贝勒大学、亚利桑那州大学、韩国延世大学进行访问学者工作。毕业后长期从事临床一线工作,熟悉癫痫及神经内科常见疾病的诊治,对罕见病、疑难疾病有较深入的研究。承担本科室、进修生、研究生的指导和科学研究工作。

擅长:癫痫及神经内科疾病,神经电生理及相关疾病的诊治。

郎勇副主任医师

心脏内科起搏电生理组长

心脏内科副主任医师,房颤中心专家,中心核心成员之一,现担任心脏内科起搏电生理专业组组长。

研究方向为心律失常的器械植入与射频消融治疗,长期致力于心脏起搏与电生理专业的研究与临床工作。至今完成各类起搏治疗余例,包括三腔起搏(CRT)及自动转复除颤器(ICD)植入手术,在器械植入治疗方面具有相当的造诣;累计完成各种快速心律失常射频消融手术余例。

现任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心脏学会西部左心耳封堵联盟委员、四川省国际医学交流促进会心律专业委员会委员、四川省医学会电生理与起搏分会青年委员、中国心血管健康联盟---无线精准EP沙龙四川工组成员、心电生理青年医师培训营指导老师。

彭超主治医师

神经内科医疗组长

硕士,主治医师,神经内科医疗组长,毕业于四川大学,专业为脑血管病,从事神经介入工作10余年,医院进修学习。

现任四川省卒中学会介入分会青年委员。

杜荣生副主任医师

心脏内科医疗组长

博士,心脏内科副主任医师,心脏内科起搏电生理组医师,上锦房颤中心核心成员之一,现任我院心脏内科医疗组长。

毕业于四川大学华西医学院,从事心血管疾病临床诊治工作10+年,对心血管疾病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有丰富临床经验,擅长各种快速心律失常的射频消融治疗、缓慢心律失常的起搏器植入治疗,已经心力衰竭患者的器械植入治疗(ICD/CRT-P/CRT-D)。

陈丽萍主治医师

心脏内科超声心动图室负责人

硕士,心脏内科主治医师,现任我院心脏内科心脏检查组组长,超声心电图室负责人。

毕业于四川大学华西医学院,于医院完成2年住院医师规培;年完成食道超声培训,擅长心脏超声,常见心电图诊断。

现任中国医药协教育协会超声医学专业委员会麻醉超声学组委员;成都市高新区医学会心功能专业委员会委员。

02

专家门诊信息

本期

扫码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