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兴市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敲黑板四高患者真正该注意的饮食调 [复制链接]

1#

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高尿酸的“四高”人群常常要忍住自己的“馋虫”,今天咱就看看大家能吃什么~那真是太好了~阅读本文温馨提示:注意根据自身的健康状况,把各项指标控制在正常范围内,谨遵医嘱,不能放肆吃哦~01

都是高血脂

但分型不同,饮食控制大不同

同样是血脂异常,由于病因不同,调节饮食的侧重点也应有所不同:

仅胆固醇高,甘油三酯正常

胆固醇大部分是人体内自身代谢产生的,只有20%来自于食物,因此,在加强自身代谢的同时,还要限制总胆固醇的摄入量,最好能将每天总胆固醇的摄入量控制在mg以下。

少吃

下面这些高脂肪、高胆固醇的食物,要少吃。

(食物中胆固醇含量表)

多吃

可以多吃一些有辅助降胆固醇作用的食物,如:豆制品、洋葱、香菇、木耳等。

仅甘油三酯高,胆固醇不高

单纯甘油三酯增高多是由于高脂肪、高碳水化合物饮食引起的,所以也容易通过饮食控制。

少吃

减少高油、油炸的食物的摄入。

多吃

多吃蔬菜和膳食纤维。

血胆固醇和甘油三酯都高

此类人群既要适当限制胆固醇和动物脂肪,又要控制食量以降低体重。

忌吃

甜食、酒要戒掉。

多吃

蔬菜一定要多吃。

02

糖尿病人吃水果能减少并发症

但需遵循4个原则

糖尿病人吃水果有这个好处

在国际著名的《PLOS医学杂志》上发表的一项研究中提到,与不吃水果的糖尿病患者相比,经常吃水果的糖尿病人血糖控制得更理想,且糖尿病相关并发症,例如冠心病、脑卒中、糖尿病肾病、糖尿病眼底病变风险更低。

糖尿病人吃水果的注意事项

①先控血糖值:血糖过高时勿食用水果,当空腹血糖超过8.0mmol/L以上禁止摄入水果。

②找准时间:空腹血糖低于8.0mmol/L,可选择性摄入水果,但最好于两餐之间摄入,不宜在餐后、睡前食用。

③选择含糖量低、血糖生成指数(GI)低、糖负荷(GL)低的,如木瓜、葡萄柚、草莓、李子、柚子、杨桃等。

④必须限量:无论哪种水果,不要一次性吃得太多,最好不超过克,且要保持每日摄入的总热量不变。

⑤及时监测血糖值:摄入水果后需自行监测血糖,若血糖无较大变化,日后可继续食用;若血糖过高,则应调整水果摄入量和种类,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03

血压高,别只顾限盐

这3种食物也最好躲开

限盐是控制血压重要的非药物治疗方式之一。但其实,高血压饮食,可不仅只是要少吃盐那么简单,还有很多食物都要限制:

限油脂血管阻力、血液流量是决定血压高低的主要因素。长期进食高脂、高胆固饮食,不仅会造成血液粘稠,也会堆积在血管壁,诱发动脉硬化,从而增加血管阻力,促使血压升高。

因此高胆固醇、高脂肪的食物,还有反式脂肪酸高的食物(配料表中有精炼植物油、氢化xx、人造xx、起酥xx、代可可脂、植脂末等字眼的食物),高血压人群也要控制。

游离糖

游离糖又叫添加糖,包括制造食品时添加的白砂糖、红糖、冰糖、果葡糖浆,加上天然存在于蜂蜜、果汁的糖分,食用过多也容易成为高血压的“隐形推手”。

一方面,过量的果糖摄入,会使心跳加快,血管收缩,再加上体内的水和钠排泄减少,会进一步升高血压;

另一方面,糖摄入过多,消耗不掉会转化成脂肪,引起肥胖、糖尿病、高血脂等疾病,血管受伤,血压自然也难控。

忌易兴奋饮食

咖啡、浓茶、烟酒、辛辣等饮食都会引起神经兴奋,可能加重内脏负担,导致血压升高。

04

高尿酸人群也能吃低嘌呤海鲜

但蔬菜中4类“嘌呤大户”要少吃

患者在不同疾病时期的海鲜摄入要求不同,如痛风急性期及血尿酸未控制时,高嘌呤海鲜绝对禁食,但痛风间歇期及血尿酸已控制达标者,可以有选择地食用中、低嘌呤含量的海鲜。

中低嘌呤海鲜清单

在指标控制得不错的情况下,高尿酸人群可以适量吃一点嘌呤含量小于75mg/g的食物,包括:

海参(嘌呤量4.2mg/g)

海蜇皮(嘌呤量9.3mg/g)

多宝鱼(嘌呤含量70mg/g)

鳕鱼(嘌呤含量71mg/g)

吃海鲜时牢记两点

①控制量:进食海鲜要控制每天嘌呤摄入的总量小于mg,且同时避免进食嘌呤含量高的肉类,比如鹅肉、肥猪肉、猪肝等,以及酒类。

②合理选择烹饪方式:痛风者宜清淡饮食。刺激性的调味料,如胡椒、辣椒、芥末,会刺激自主神经兴奋,加重病情,要减少摄入量。

嘌呤可溶于水,因此烹饪海产品前可以先焯水,且炖煮的汤最好别喝。

蔬菜中的4类“嘌呤大户”

一些蔬菜也可能是高嘌呤食物,别多吃:

①菌菇类的嘌呤普遍比较高,比如:g鲜香菇的嘌呤约mg,而干香菇的嘌呤含量可达到mg;

②豆苗菜中的嘌呤含量也远超mg/g;黄豆芽的嘌呤约mg/g;

③紫菜中的嘌呤含量为mg/g;

④芦笋的嘌呤含量为mg/g。

食物摄入对尿酸的影响仅占20%,关键还需调整生活方式,如控制体重、增加运动,多饮水、常排尿,避免熬夜,戒烟戒酒、限制含有果糖的饮料等。

对,对于任何一种疾病来说,调整生活方式都至关重要。每个健康生活方式都在生活中的细节中,养成习惯,保持健康吧!

来源:我是大医生官微

精彩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