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兴市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三博脑科刘加春技术无止境,精细是生命 [复制链接]

1#
北京最好的白癜风医院在哪 http://m.39.net/pf/bdfyy/bjzkbdfyy/

介入处理已经成为脑血管病重要的治疗方法,其微创特点为患者创造了更好更快的恢复。但介入医生应当时刻清楚,“微创”并不能和“低风险”划等号!无论在动脉瘤的栓塞还是脑动脉狭窄的管腔重建,成熟的中心都依然有着2-5%的死残率。但,如果我们不断精细化技术处理和临床管理,可以将这个风险概率不断降低。

精细化的技术处理包括很多环节和具体问题。首先是对病变的形态学分析,包括其与周围结构的关系,脑循环的整体理解;其次就是要规划具体的技术细节,还要充分考虑器材的选择。今天分别举一个动脉瘤栓塞和脑动脉狭窄支架的例子供大家参考。

01

后交通动脉瘤

一个破裂的后交通动脉瘤,后交通动脉粗大,是胚胎大脑后动脉,必须保留;该动脉瘤并不和常见的后交通动脉瘤一样颈部接近颈内动脉主干,二是完全起于后交通动脉,而且后交通的起始部有狭窄,在动脉瘤颈部略有成角。

我们治疗的目标是填塞动脉瘤防止出血+保留后交通动脉防止梗塞。

哪些技术可以选择呢?

1.单纯弹簧圈填塞(包括采用双微导管)恐怕,可以实现部分或大部栓塞,但很难处理好瘤颈,也很难保证术后弹簧圈不会向载瘤动脉移位,因为毕竟瘤颈很宽。这种方法不在我的考虑范围。

2.球囊实现瘤颈重塑,完成弹簧圈栓塞。这个在一般情况下应首选考虑,但该动脉瘤后交通根部狭窄,难以承受一条球囊导管和一条微导管同时通过并进行复杂操作;当然,不是不可能,至少可以试一下。但术者必须很清楚一点:在路径有角度、微导管不容易稳定的微小动脉瘤治疗时,球囊辅助技术有一定的局限性:微导管头端的位置要求很高,应当保持在合适深度,避免空间小和球囊固定导致的弹簧圈盘聚受限,造成动脉瘤破裂。

3.支架辅助弹簧圈。支架辅助的优点主要在于可以有效避免弹簧圈移位,可以改变动脉瘤颈部的动脉成角,重塑血流并促进内皮化,提高治愈率。而它的缺点主要是服抗栓药和血栓事件,特别是出血急性期。但由于有了更多的药物方案(如替罗非班),如果能保证支架展开理想,血栓事件常常可以避免。这个患者如果采用支架,也会存在很多的问题,会担心支架展开情况,会纠结支架尾端的定位情况(如下图):支架在颈内动脉和后交通动脉拐角延续(红色)或者尾端突入颈内动脉(黄色)都会对主干血流有影响。

说了这么多,到底哪个好呢?世上的事情通常是没有万无一失的,在现有的条件下做出最能说服大家的选择就行了。既然球囊导管不行,那一般支架的输送导管(21、27系列)的都不可取;但两条17系列的微导管应该是可以的。最后我们决定,用一条微导管插至后交通动脉试行载瘤动脉保护,另一条微导管插入动脉瘤实现填塞。如果发现弹簧圈成篮不稳定,则后释放技术放置可以通过17系列微导管的LEOBABY支架。

上图中大家可以看到一条微导管插入动脉瘤,另一条在后交通-大脑后动脉中。这种策略实际上取舍了球囊技术和支架技术的优缺点,同时还留下了退路。当然,底气来于我们有了这样的支架。

接下来便是成篮、填塞。果然,由于微导管在这种拐角条件下很难自如的调整,反复尝试后总认为载瘤动脉不能确认被保护。所以,决定采用支架辅助。那如何放置支架?

首先,这种支架直径为2.5mm,不能在载瘤动脉内采用拐角延续释放,这样是不能贴壁的;其次,这种支架为编织支架,尾端的定位困难,尾端过多深入颈内动脉也是不合适的。理想的境界是支架尾端平齐后交通动脉根部释放!能不能实现?

规划再精细也需要用技术去表达,否则是扯淡。真正的考验就在这里。通过几次尝试释放,我们基本摸准了支架头端的定位,然后半释放支架(只保留尾端瘤颈部小部分,箭头),这样可以保证填塞更致密。填入三个Axium弹簧圈后,我们完全释放支架。

我们换一个角度看看:绿色虚线代表颈内动脉边缘,红箭头为支架的显影丝,是不是正好平齐呢?

02

反复头晕发作病例

一个反复头晕发作的病例,通过脑血管造影我们发现他的右侧椎动脉已经闭塞(黄箭),左侧椎动脉颅内段95%的狭窄(红箭),这种狭窄本事不难处理,但是,同侧粗大的小脑后下动脉发自于狭窄段,而且其起始段已经狭窄呈线样(小白箭),可谓藕断丝连!这样一个病变,我们该如何处理?

我们最大的担心是在处理狭窄的时候由于对斑块的挤压、支架网格的覆盖造成小脑后下闭塞;一旦闭塞就有可能出现小脑半球甚至是脑干的梗死,导致严重并发症。但狭窄如果不治疗,基底动脉血流得不到改善,患者有着很高的脑梗死风险,而且基底动脉血栓的死亡率和致残率高;即使不发生梗死,患者每天反复头晕、行走不稳已经使其没有了生活质量。

在与家属充分沟通后还是决定治疗。但我们进一步精细化了手术方案,决定术中保护小脑后下动脉。我们先放置一条柔软的微导管在小脑后下动脉(绿箭),然后再对狭窄实施扩张(蓝箭)。这样就大大提高了保护分支的概率。

扩张完后再置入支架;经过这样的技术细化,我们可以看到在狭窄被治疗的同时,很好的保护了分支(红箭)。

通过分享这样两个病例是想告诉大家:在今天的条件下,我们介入治疗不应该过于“粗放”,应该有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即使无法达到完美,但应时刻追求精美。精细化处理的结果患者安全、术者舒坦!当然,治疗方案和技术的精细化,本事需要术者有较丰富的经验和深厚的技术基础,这就要求我们注重积累、不断思考、勤奋锤炼!

刘加春主任医师

医院神经介入科主任

先后师从神经外科、神经介入专家凌锋教授和王大明教授,至今已从事脑与脊髓血管病的临床诊治和相关研究工作。对颅内动脉瘤、脑与脊髓血管畸形、脑动脉狭窄、脑梗塞、脑出血、烟雾病、颅内静脉窦血栓、硬脑膜动静脉瘘等疾病均有较深入的研究,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脑与脊髓血管病的介入治疗和闭塞性脑血管病、脊髓血管畸形等的手术治疗。作为术者累计完成脑与脊髓血管疾病的介入治疗余例次。

曾作为主要完成人获中华医学科技进步奖一项;参与编写论著三部(《眼缺血综合征的诊断与治疗》,副主编;《血管神经外科学》,编者;《神经系统疑难病例诊断剖析》,编者)。在国内外杂志发表专业学术论文50余篇。主持北京市生物医药与生命科学创新培育研究课题一项;作为主要研究者参加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卫生部重点学科项目和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等课题研究。

联系我们

n

投稿邮箱:naokeqianyan

sina.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